润物网络信息系网

有文化,到底什么算是有文化?

Written on


常常听人说:没文化,真可怕。
可"文化"到底是什么呢? 
——是学历?是经历?是阅历?

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化:根植于内心的修养;无需提醒的自觉;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;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



根植于内心的修养
 

我们的家乡称赞人们有一句顶级的话:这个人真的很有修养!培养,这是最基本的文化特征。温柔、温柔、温柔,这些词,用来描述学者,受过教育的人。

 

因为在古代,基础教育是四书五经的经典。读完这些书后,人格的塑造与纯知识教育完全不同,它们注重功能而不是修身养性。

 

虽然现代教育注重实效和功能的培养,但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,学了很多年,却连如何做人至少没有礼貌的修养,那么只能说他的人格不健全。

 

良好修养的本质是人气平和。气和有悦色,悦色有婉容。这就是修养背后的东西。如果你生气,你会放弃你的心,坚定内向。我根本不会想到欺负别人。

 

一个没有修养的人,相反,他的心是不公平的,愤怒是不和谐的。愤怒的人,不要做一些事情,不要抛弃别人,是全身的不舒服。缺乏修养的人,整个人的气机,不仅混乱,而且向外扩张,愤怒,扑向别人,会给人一种欺凌感,不舒服,这是傲慢,粗糙的烦人。



无需提醒的自觉

自觉是无需提醒的,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恪守的行为准则。


受过教育的人,等车知道排队,吃饭知道不浪费,别人输入密码会主动避免,他们的灾难可以尽力承担。一个人只有心,设身处地,才会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。



古人言:“君子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言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。”人生于世,无不处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中,有的是明文规定,有的是约定俗成。


心中没有敬畏的人,做事没有底线,言行没有所止,看似无拘无束,却会给人留下飞扬跋扈的坏印象。而心存敬畏的人,行有所止。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因此才能走得远,走得稳。



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

西方文化说,“自由、平等”是天赋人权,可见“自由”之于人的重要性。


历史上,有多少人为了获得自由,甘愿抛洒生命: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,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。”可见,“自由”之于人来说,有时比生命还要珍贵。



但是,这里的自由是一种相对自由,不是绝对自由,不是个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。一个人的自由前提是不得妨碍或伤害他人的自由,所以每个人的自由都该是有所约束的。


一个文化人,在享受自己的自由前,总是先约束好自己,在可自由的空间里尽情自由。文化人的自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心灵的自由,而不是行为的自由,心灵不为外物所羁绊,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自由。

 

为别人着想的善良
 

古道热肠,待人诚挚,颇有古君子之风,就是形容的这种人。

 

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来的,也不是社会道德熏陶出来的,而是当一个人,气和神定,静笃内敛,文化到修养不自觉不自知地“驱使”他会表现出这样的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。


本期空间:方春龙(杭州)
图:文人空间